工作手札
那些瞥見了人生跌宕轉折的日子
貼近生活的生死一線間
初來犯保時,第一項接觸到的業務便是Key in相驗單,儘管因家裡一貫道的背景,使得我對於生死不算陌生,但在看到每天、每天的相驗單時,才發現原來「死」是如此貼近自己,不分年齡、地區,就在生活的這個鄉鎮裡,甚至每天經過的尋常街景中,每天都有人來到這個世界,同時也有人離開這個世界。
協會所服務的族群又更為特殊,包含因犯罪被害而死亡、受重傷、兒童及少年、妨害性自主等類別,簡而言之,並非自己或是無法避免的災害造成,而是有一個行為的「對象」。
那些憂傷、憤怒與無奈
有對象的差別在於,這起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個原因、有一個或一些人需要為這件事負起責任,因此當家屬到會諮詢時,是我們最直接面對這些情緒的時刻,家屬道出的可能是一個原本美滿的家庭破碎了,或者一個將責任丟給保險公司的行為人,常常講著講著就紅了眼眶;有些家屬可能因為憤怒至極,而說出如「不然我也以牙還牙」這般失去理性的話,一開始聽見如此激烈話語的我,感到不知所措,很擔心家屬真的做出什麼事情。
兩造之間的界線,有時隱微地在一念之間,有些案件很難非黑即白,從情、理、法中需要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,才有辦法繼續前行。
後來家屬話鋒一轉,表示自己也不可能真的這樣做,只是覺得很憤怒,很多時候,家屬要的其實僅是一句道歉、一通電話、一個捻香致意。
每當在電話那端聽到「已圓滿解決,感謝協會協助」時,自己也隨之鬆了一口氣,並由衷祝福;有些案件石沉大海,讓人感慨法律的有限性,從偵查、起訴、到判決,就是一場心力與時間的拉鋸戰,甚至最後可能不了了之。
當一個渡口成為善的循環
在這個位置上,有時我也感到懷疑,到底能做些什麼呢?怎麼樣才算是保護被害人?或者更進一步,要如何減低被害案件的發生?
後來發現犯保協會就像是一個渡口,在有限的情形下,連結合適的資源到需要的所在,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協助家屬,如事發時提供權益說明,讓家屬對於法律流程較為清楚、穩定,避免被司法黃牛從中牟利;在家庭因突發案件而致生活困境時,能獲得暫時協助度過難關;經由持續的追蹤關懷,使家屬在心理上能夠有支持力復原。
或許有些家屬初期態度冷淡,以為犯保是詐騙集團,但經過志工不厭其煩地解釋,漸漸願意信任及接受協助;甚至有些家屬在獲得幫助後,也想盡一份心力,便自發性的捐款或成為志工,形成善的循環。
輔導不僅是專業更在日常
心理輔導與療癒過程,不一定僅存在於專業的諮商場域,案家可能因為生活狀態、準備程度的不同,不一定願意或能夠使用心理輔導資源,而分會人員與志工,是在第一線接觸到案家的人,回應的每一句話、提供的每一分關心,使安定的力量得以生成。
記得一次去家訪時,我所關注的焦點都在案件的處理狀況、傷勢復原的情形,然而同行的志工突然發現案家牆上掛的一幅字,不禁讚嘆地詢問:「這是誰寫的?」個案眼睛瞬間亮起來,不好意思地承認出自自己手中,談話的氣氛也隨之變得輕鬆,原來轉個彎,就有機會看見新的可能。
擁有三頭六臂的優雅前輩
有時助人工作者會遇到「替代性創傷」,因過於感同身受而陷入其中,或是家屬「移情」,除了要有良好的覺察與「代謝功能」之外,在犯保工作更需要有三頭六臂,才能在滿滿的待辦事項與業務中,理出輕重緩急的先後次序,並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案家時,仍保持理性與優雅,使我十分佩服在犯保長期服務的前輩們。
那些在犯保看見人生的日子
感謝老天、總會的聘任,讓我有機會來到「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」這個特別的場域服務,從去年九月進來至今,已歷十個月,猶記剛踏入協會的新鮮與陌生,置身其中,瞥見了人生的跌宕轉折。
最後分享寧靜禱文,祝福所有人:「擁有寧靜,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;擁有勇氣,去改變能改變的事;擁有智慧,以分辨二者的不同。」